欢迎您访问名字库,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好听的网名 微信网名

克里希那穆提的经典语录,克里希那穆提的名言(103句)

时间:2023-12-27

克里希那穆提的名言1

1、超越孤独,才能享受单独,即只有当我们停止逃避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应该做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我们愿意面对真实的存在,我们不去打开网络,不去翻开书本,而是专心地认识自己。这时,孤独就到了尽头,因为我们内心的状态由浮躁变成了平静,由痛苦变成了欢欣。

2、当一个房间堆满家具时,就没有走动的空间,内心深处在陷入最彻底的困惑时也是如此。当我们的心完全被困惑、嫉妒、占有、仇恨、恐惧、焦虑、愤怒等填满时,我们就根本不会有逃离其中的念头,就会像处于堆满家具的房间,完全动弹不得。假如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传统,实在狭小得要命,我们就会产生破门而出的欲望,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的表现。

3、等到孩子们学业有成,毕业后走向社会工作的时候,正确的教育就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如果他们没有找出自己真正的天职,那么他们会觉得虚度了一生。当做着不乐意的事情时,他们会有受挫的心情。如果他们想成为艺术家,结果却做了公司的职员,那么他们将牢骚满腹,抑郁寡欢地度过一生。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找出自己愿意从事的行业,并且看看它是否值得。

4、当我们的某种意愿不能实现、某种目的不能达到的时候,这样的挫败感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紧张而又不愉快的情绪,那就是愤怒。

5、只有在正确的关系当中,我们才能够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建立正确的关系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关系这个词意味着接触和观察,意味着和他人一起产生一种整体的感觉,它不是几个分离的个体走到一起然后拼凑成一个整体,而是关系本身带来的整体特质,带来的那种无界分感。

6、无论对于哪个年龄段的学生,老师都应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内心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并且铲除偏见,打消他们追求权力与控制力的念头,鼓舞他们正确地自我观察,帮助他们的心灵超越自身,以便发现真实的事物。一所好的学校能够帮助所有人培养正确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帮助他们去发现真正的价值,使他们经过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得到智慧,而不会鼓励个人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相处。

7、人若追求安全感,内心必定总被恐惧的阴影笼罩。除了物质上的富足,我们更想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在生活中,有危险、恐惧、杀戮、暴力,一切事情都是未知数,明天总是变幻莫测的。所以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为心灵寻找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份安全感,我们一直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寻找一种恒久的状态。

8、尽管没有恒久的安全感,但我们可以通过保持内心的平和来给予自己相当程度的安全感。平和是一种心态,是不再祈求安全感的自由心境。人若追求安全感,内心必定总被恐惧的阴影笼罩。除了物质上的富足,我们更想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是没有任何形式的,它存在于洞察和觉知之中,却不存在于任何结论、信仰、思想或财富之中。只有当人们明白了这点,自由自在地观察自己时,他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全感。

9、那么,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样子。因此,兴趣才有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的神奇力量。

10、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战争,宗教的、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显然,导致战争的起因是人们对权力、地位、声望、金钱的欲望,还有对权威和教条的崇拜。所有这些都是战争的起因。如果只有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愿望、善良和关心,那么生活中也许就不会有战争了。但是,由于总是被灌输信仰、观念、教条,所以我们常常会生出不满的情绪。如果我们贪于权力,如果我们有嫉妒心,那么我们就会制造出一个走向毁灭的世界。

11、关系意味着接触,意味着和他人一起产生一种整体的无界分感。一个人只有在完全抛弃自己、抛弃我的时候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

12、社会关系的交往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每个人都活在孤立的状态中,所谓的关系,只不过是看到彼此的牢墙罢了。不论是泛泛之交还是知己好友,都在因维持这份关系而产生痛苦,可见,心智的本身和思想就是冲突。

13、知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结论更不可能是生活的必需品。传统的道路必定会走向平庸,因为一个陷于传统的头脑无法洞察什么是真实。传统可能只有一天,也可能追溯上千年。一个工程师抛开上千人的经验积累起来的工程知识显然是荒谬的,但他完全根据前人的建筑成果依葫芦画瓢,也只能被时代淘汰。所以,搜集了事实不等于了解了生活。知识是一回事,了解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了解可能会丰富知识,而知识则可能会实现了解。

14、面子只不过是自我的产物,它在于我们只关心自己,只想到自己的能力行不行、工作好不好、钱多不多、会不会成为大人物、会不会遭社会遗弃、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内心深处有很多形象,它们彼此互相冲突,它们越是冲突,我们挣扎得越厉害。不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在挣扎,可始终挣脱不了自我的形象。只要我们内心对自己还存有那么多形象、意见、概念、观念,那么我们就永远和社会、和自己有冲突。

15、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完全的责任感,要教会我们对自己完全负责,包括对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想法、我们的交友等行为完全负责。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我们非常明确和肯定地说:只有对整个人类拥有完全的责任感,也就是对全人类的爱,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现状。积累知识不能通向智慧

16、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非议不是一种诚实,而是一种逃避真实的行为。兴致勃勃、不怀好意或不假思索地议论他人是一种对自我的逃避。发出非议的人由于自我的心神不宁,所以才会用虚假的眼睛去观察他人。非议产生的一个原因是缺乏专注。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似乎都忙于关注其他事物,而这一关注表现在阅读无数报纸和杂志中的闲话专栏,尤其是现在的娱乐花边新闻中对谋杀、离婚、偷情等的描述。此外,还有一些终日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的人,他们整天盯着别人看,以便找出一些奇闻趣事、低级趣味的八卦来娱乐大众。这种阅读其实就是一个非议的过程。

17、想消除空虚感,我们首先要了解空虚的真相,而不是想办法去逃避。当空虚袭来的时候,我们不要把注意力移开,而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充分觉知那些空虚的感觉,体验那一刻的真实。我们要让心慢慢静下来,就在那一刻观察空虚,找出它的真实面目,这样,空虚就会得到了解和转变,最后才会渐渐消失。绝望的本质

18、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里,空虚被看做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情绪病毒。为什么它让人们如此惧怕?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了解空虚的定义。

19、无论是政治权威还是信仰权威,背后都充满了暴力。对权威的确立和追随是对自由和领悟的拒绝,所以权威是一个需要被打碎的枷锁。

20、如果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那么我们会感到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会感到压抑、不安,觉得整个人生好像荒废了一样。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作家,却阴差阳错在办公室里做了一名小职员,那么我们很可能在抱怨声中抑郁地度过一生。如果我们已经成了一名律师或商人,而我们内心仍然强烈渴望成为一名画家,那么在我们的余生中,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既无趣又疲倦的人,生活在沮丧中,不仅毁了自己,也会给别人带去无数的痛苦和折磨。

21、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不过,其中有一些错误的常识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如果一味地根据常识来判断,那么我们就会犯下想当然的错误。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多吃菠菜补铁,但其实菠菜与其他绿叶蔬菜的铁含量相差无几,而且菠菜富含草酸,反而会影响铁的吸收。多吃菠菜补铁的源头是1870年学者沃尔夫发表的一篇

22、一旦发现需要改变,我们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后天。转变不是在将来,它只能在现在。而且我们所说的转变非常简单:看到虚假的就是虚假的,真实的就是真实的,这就是转变。当我们非常清晰地、如实地看到某事物的时候,这个真实就会释放出来;当我们看到某事物是虚假的时候,看清它的真实而不使它合理化时,一个束缚就不存在了,这表示我们已经能够不被虚假的东西蒙蔽双眼,也不必去刻意坚持一些没有用的原则。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需要改变空虚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在那一刻观察空虚,找出它的真实面目,这样,空虚就会得到停止和转变。

23、为什么习惯能对爱造成戕害?根源在于人们缺乏敏锐的觉察力。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感觉得到爱,而习惯导致不敏感,它会破坏爱。爱不仅是快乐,不仅是一件记忆中的事,而且是强烈的敏感和优美的状态。要从习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我们需要内心的觉醒,需要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的妻子或丈夫,重新考虑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会的荒谬,从而唤醒我们敏感的心。

24、《道德经》里有一段话: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三十根辐条穿在一个轴毂上,留出一定的空间没有填实,才会有车轮的用处。团弄泥巴做成陶器,留出一定的空间没有填实,才会有器皿的用处。房子里凿出窗户、门洞,留出一定的空间没有填实,才会有做居室的用处。所以,要实现使用的便利,空间可以发挥它的效用。车轮、器皿、房屋要实现功用,在适当的地方就必须留出一定的空间,例如房屋要有空出的窗户才能够采光和透气,才是有用的房屋。

25、一所名副其实的学校,并不依赖于政府的规定或某种特殊制度及方法,而取决于我们的父母、教师和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由眼前的事物着手,在与孩子、朋友、邻人的关系中觉察到我们自己,那么随时随地都有真正的学校。思考从结论开始吗

26、如果看不清楚思想和爱的区别,我们就摆脱不了欲望的纠缠,就会因为欲望的不被满足而产生不满和仇恨。当我们期待某种东西的时候,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是在投射自己的欲望。我们可能通过这种强烈的占有欲来获得不断的成功,但那只是仇恨的另一种形式,而仇恨必将引发冲突和痛苦。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实现,那么嫉妒、羡慕、鄙视、排斥、怨愤等仇恨心理就会产生。一个建立在恨、嫉妒基础之上的社会,一个人与人只会相互竞争、每个人都在保护自己利益的社会,往往会处于对内、对外的战争之中。

27、哪怕是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我们被干扰的头脑也会带着一种非议的眼光去认识他们。一旦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们就会立即对这些人作出负面的评价。而当别人的仕途一路高升时,我们嫉妒、羡慕、挑剔的心也会跳出来,我们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出能够诽谤他人的证据。种种迹象都表明:非议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尽管它不是像普通的暴力那样直接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但它通过语言对人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因此,我们可以说:非议也是一种暴力,而且是对人们伤害极深的暴力。

28、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生命没有结论、没有模式,它是活的、变通的。如果一开始就带着结论去寻找预设的答案,那么我们就不会有正确的思考,就不会懂得如何生活。这样,任何公式或结论者5会阻碍我们对心灵作用的发掘。如果想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而非一个机器人,那么,我们就不能盲从于任何公式或结论。改变的重要性

29、选择信仰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内心不可抑制的恐惧感。我们如此急切而贪婪地接受某种或几种信仰,是因为我们内心有太多恐惧的东西。生命中会有丑陋、痛苦和悲伤,所以我们恐惧,而对信仰的接受可以掩盖我们的恐惧——对真实存在的空和无的恐惧。我们大脑的思维必须在彻底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工作,否则它根本无法运转。这就好像一个精神正常的人突然受了巨大的刺激而精神崩溃一样,他会变得疑神疑鬼,时刻担心自己被伤害,这样他的生活也就脱离了原来的轨道,他可能会失去工作、可能挣不到钱、可能会生大病……他的一切都将趋向痛苦。这种对未知的痛苦的预想,便是我们恐惧并追求安全感的根源所在。为了避免自己陷入这样悲惨的境地,人们就会用信仰、教条、威信、权力、地位的围墙把自己完全圈起来,似乎这样做之后头脑就彻底安全了。真的有彻底安全这回事吗?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根本没有彻底的安全,即信仰、理论,任何人、任何社会结构、任何领袖或任何导师,都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安全感。信仰越坚定,也就越教条。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信仰,我们就会发现信仰会使人分化。每条教义、每种信仰都有一套仪式、一系列将人绑在一起和使人分化的强迫行为。坚信某种信仰会对头脑产生相应的影响。信仰会投射出我们认为的真实,因此.我们的头脑就再也不可能自由了。而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上帝。

30、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干预而去批评,即通过批评去灌输我们的理想、性格、个性、看法,决定他人应该走或者不应该走的道路,这就是一种强制他人的暴力行为。

31、仇恨产生于缺乏真正的爱,嫉妒和欲望就是仇恨。如果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实现,那么嫉妒、羡慕、鄙视、排斥、怨愤等仇恨的心理就会产生。只有被动地观照和理解,才能消除仇恨。

32、对于国家间的战争,也许我们会关心地问:我们将如何解决世界上的政治混乱与危机?有没有什么个人能做的事可以阻止战争?问题的答案就是: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而不是某个领袖或领导者,也不是那些所谓的政治家以及其他类似的人。但遗憾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真的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那么我们将迅速地中止很多战争。也就是说,如果想阻止战争,我们必须改造自己,因为我们才是战争存在的最根本原因。

33、每个人都在试图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评价别人,都在以自己单方面的观点来看待别人,影响这种单方面的立场和眼光的因素往往是某一特定个体的需求,这些个体可能是需要被尊敬的同事、需要被肯定的同行、需要被奖励的下属、需要被招待的客户,还有需要被照顾的家人、需要被注意的亲戚、需要被陪伴的朋友,甚至需要被礼貌对待的各种服务人员。而一旦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有非议产生。我们每天都要对付来自四面八方的非议,以免他人误解自己,这就是很多人大叫活着太累的原因。

34、我们要理解责任这个词的全部意义。责任这个词包含的意思并不仅仅是对他人负责,还包括对自己负责、对全世界负责。真正的责任是为了整体,为了人类,而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也不是为了某种观念或信仰或某个特定的团体,甚至不是为了国家或社会。这就是我们所应具有的完全的责任感。

35、如果心从结论、信仰、经验或知识出发,那么它就会陷入墨守成规和顽固习惯之网。若一开始就带着结论去寻找预设的答案,那么我们就不会有正确的、完全的思考。

36、生活中,每当遭遇阻碍、挫折时,我们总是不免陷入一种无助、孤独、软弱、哀伤的境地。正如

克里希那穆提的名言2

1、恐惧的产生还在于人们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对他人的依赖、对物质的依赖、对思想的依赖。依赖是因为无知、内心的空虚、缺乏自我认知。恐惧会引起思维和心灵上的波动,会阻碍沟通与理解。恐惧感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形成的,它与过去发生酌记忆、思想和情感息息相关。过去的经验创造了今天

2、我们为什么必须有信仰?信仰真的能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吗?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信仰能给予我们那种来自禁锢的特殊力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以满足我们的种种欲望,信仰似乎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需。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本无意义,而只有信仰能赋予它意义,因此,信仰就比生命更为重要。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给人们这样一种感觉:生命必须依靠信仰的模式来度过,因为如果没有某种模式的话,我们就无法行动,也就无法获得我们渴望的幸福。

3、绝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它能让人生出一死了之的念头?有人为绝望下了这样一个贴切的定义:绝望是自暴自弃表现出来的症状。当人们用尽一切手段,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祷告,到了再也无法可想的地步时,绝望的阴影便笼罩下来了。

4、不仅头脑需要空间,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同样也需要空间。然而,人类的发展趋势却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我们的行为不断破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损害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由于贪婪、无知、冷漠和缺乏远见,我们永不满足地开发土地资源、掠夺石油煤炭、砍伐森林、毁坏湖泊、屠杀生灵,为了牟取经济利益,我们不断与动植物抢夺它们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人类暴力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近年来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就是我们侵犯其他生命空间的行为所引发的恶果。如果继续过没有空间的生活,那么我们终将被自己引发的暴力所毁灭。

5、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进去坐在那个读者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6、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我们的大部分思考都是建立在结论、传统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些非常明显的、必然的结论,我们似乎就不可能生活。然而,思考必须从结论开始吗?当然不是。结论是人类通过经验和学习积累起来的,是在一定的前提、推论下得出的结果,是对事物作出的总结性判断。它是

7、我们往往习惯于听从权威的话,认为依赖某个权成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例如,我们希望通过某个权威来帮助自己得到永恒的快乐,但是很少考虑权威背后的那个真相是什么。

8、克里希那穆提告诫人们:对权威的崇拜,无论事情大小,都是可恶的。因为我们与真实之间本没有媒介,如果有的话,也是个歪曲者、危害制造者,无论是谁,不管是至高无上的救星,还是你最尊敬的领导或导师,都可能是你通向真实的阻碍。权威里面只有统治、控制、压制、偏见、自我投射的信仰和感觉的欲望,权威无法知道那深不可测的真实。所以,权威是一个需要被打碎的枷锁。

9、为什么会失败?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根源在于我们用错了方法。我们都知道身体上的痛苦,例如感冒、发烧、高血压、糖尿病、脊椎病等一些或大或小的疾病可以用药物或用其他方式来处理。而心理上的痛苦,也就是那种藏在心中极为复杂的痛苦、忧郁和哀伤,却不是药物能够治愈的,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抑郁症,药物治疗并不如对付感冒那样见效。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一个人可以观察牙痛这一事实,而在情绪上、心理上不要去感到恐惧。但当我们在情绪上和心理上受到牙痛的影响时,痛苦就会变得更强烈,于是我们就变得非常忧虑和害怕。

10、要摆脱矛盾,我们必须觉知现在。而觉知现在需要极大的热情和敏感度,需要在每一个当下了解真实的自己。只有在了解中、在领悟中、在不选择地觉知真实存在之中,我们才会有从矛盾和冲突中解脱出来的可能。

11、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种种局限和制约,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我们都是受限制的,每一个人都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常常只想到自己的责任,而从未想过要担负起全人类的责任。一个被制约的心灵是毫无责任可言的。如果人们缺乏完全的责任感,就会导致竞争、战争、饥荒,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只有当一个人有了摆脱限制而恢复自由的意识时,他才会肩负起完全的责任。当有了深刻的、根本上的、真实的自由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便是整个生命和整个活动,而非其中的一小部分或某种特殊的活动;我们所关注的便是头脑和心灵的整个行动,而非某种特殊的行动或方向。在自由中对每一个挑战做出回应,就是责任。

12、鲁迅曾经说过: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我们的人生似乎就在这个过程中辗转反复着。

13、虽然我们看上去非常繁忙,虽然我们娱乐、结婚、上班、交朋友,但是,我们的生活仍旧可能是空虚的、无聊的。我们会利用各种知识填补自己的空虚,知道如何让自己更活跃、更有社交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怎样上网聊天。我们以为空虚的对立面是头脑满满的状态,所以我们利用一切手段、利用各方面的知识、关系去追求新鲜的东西,把这些东西装满头脑和心灵,填满我们的所有时间和空间,以此来掩盖空虚。可是,我们真的消除空虚了吗?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去文化沙龙和别人讨论学术问题,去找朋友吃饭、唱歌,去阅读哲学书籍,通过这些行为你发现空虚依然存在,即使你从外在的形式上暂时摆脱了空虚,活动的时候你以为自己是很充实的,可是,下一分钟空虚还是可能重新回到你身边。

14、我们要知道:无论是政治权威还是信仰权威,背后都充满了暴力。表面上,封闭的、强制的权威给予了我们一种被保护的安全感和心满意足的快乐。所以,人际关系当中到处都充斥着权威,强权的一方变得更有暴力倾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则不得不臣服在权威的压制下。

15、我们的教育、传统、文化、权威都在有意无意地助长我们比较的习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成长的每一步中,我们总是在拿自己和别人或和过去作比较,总是在用其他的事物来衡量自己。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丑陋。在学校有人告诉你,一定要拿第一,或者要得到比较高的分数。也有人告诉你,你不如你哥哥好,或你表现得不像你弟弟那样聪明。这些都是比较的开始。由于比较,你感受到了愈来愈大的压力,不只在外表上,而且还在内心深处。

16、我们要明白:对权威的确立和追随是对领悟的拒绝。因为自我的领悟需要无上的自由,而只有在自由里面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梦想、愿望,找到自己的潜力,也只有在自由里面我们才会拥有真正的爱,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如果我们臣服于权威,就相当于扼杀我们的自由和潜力。

17、婚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对惯有快感的培养方式,其实是一个导致堕落的因素,因为习惯中是没有爱的。爱是新鲜的,不是单纯的满足感或习惯,不是一种惯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爱总会由恋爱时的新鲜感渐渐沦为一种习惯,习惯对方的存在,习惯对方的唠叨、争吵或甜言蜜语、关心爱护、说话的口气,习惯对方头发的香味、身上的汗味、穿衣打扮等,他们把这些当成了像准时上班工作一样的重复行为。这种习惯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会使心灵慢慢退化。所以,大多数人的婚姻都平淡得如死水一般,没有生命力,而婚姻中的我们也不以为然地默认了这种毫无生机的状态,像行尸走肉一样游走于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中。

18、任何能活动的东西都必须有空间。我们在生态上、社会上没有空间,我们的心也没有空间。我们没有空间的现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暴力。

19、我们的世界看上去似乎已经满目疮痍,就像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一样。因为除了刀枪弹炮和血淋淋的战争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到处充满着一触即发的战争。

20、到底该如何消除暴力呢?答案很简单: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他人的意愿。从内心世界来看,所有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得到保护,因此,我们才去制定外在的秩序,去形成全人类统一的语言和计划,以结束世界的分裂状态,防止暴力的产生。作为个人,我们要把思想从束缚中解救出来,要正视现实。这样,我们就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暴力行为,就可以没有谴责和批评,而只是面对现实而已。

21、我们越是想要忘记痛苦,就会发现痛苦变得越来越清晰和强烈。这是因为当我们思考怎么超越悲痛的时候,我们已经陷入了心理上的痛苦。所以,其实思想并不能解决哀伤的问题。对痛苦的分析也无法消除那些伤害,分析是一种麻痹和逃避的方式,它不能消除那些哀伤。

22、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眼里,绝望并非希望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无可奈何,是没有出路的悲伤,它与哀伤、孤立、畏缩等种种负面情绪其实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找对了方法,绝望就能像哀伤、孤立、畏缩那样被消除。

23、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希望是明天、未来,是对幸福、现状的改善,是对自身的进步怀有的欲望。它可以是期望拥有更美好的家园,也可以是期望拥有一部更好的手机或一台功能更强大的笔记本电脑,总之,它是对社会发展的梦想,是对一个更快乐的世界的梦想。我们要认识到,希望不仅仅存在于未来,而且存在于已经发生的、过去的掌握中,因为我们的种种欲望是建立在过去没有的基础上的。因此,希望存在于思想的向前和向后两个方向的运动中。秉持因希望而活观念的我们不是在缅怀过去,就是在担忧未来。然而,当过去或未来主宰我们的生活时,我们还是真正活着吗?当然不是,因为真正的生活在于当下的每分每秒,它不受过去、未来的掌控。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听从克里希那穆提的劝告,快乐地生活,不怀希望地生活。因为有希望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还知道绝望,知道绝望的状态投射了希望或愤怒的未来、绝望或光明的未来。

24、恐惧是怎样产生的?无论是害怕失去工作、害怕没有足够的食物、害怕失去社会地位、害怕老板粗暴的行为等外界恐惧,还是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死亡、害怕孤独、害怕得不到爱、害’怕身心俱疲等内心恐惧,都是我们对未来和过去的思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思考产生恐惧。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你思考自己遇到的挫折和痛苦,那么,你的恐惧感就会增强。我们害怕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尽管它们可能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仍然因此感到恐惧和害怕,因为我们在不断思考,不断去想象那些事情能带来的未知的负面影响。如果那个普通工人能像那个牧师一样什么也不去想,头脑里面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不去思考死亡,那么他也就不会被内心无端的恐惧害死。

25、如果一个人缺少了热情,他就不能全心全意地去爱。如果不能全心全意地去爱,哀伤就一直都在,并驱使我们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和恐惧。这样,我们就会有压力、焦虑不安,甚至可能遭受病痛的折磨,也会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害怕失去工作,害怕买不到房子,害怕自己的车不够豪华,更害怕未知的死亡。人们往往从童年起就开始承受伤痛,身上可能布满了伤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伤痕。我们流过泪,私下里哭或在别人面前哭,我们也想过要挣扎,要逃出哀伤的生活,重新找到一个新的世界。然而,许多人都失败了。

26、矛盾和冲突的真相是什么?我们的内心一直需要安全感,但头脑又能觉察危险,这就是冲突的来源。而真相其实是没有所谓的安全和永恒的,因此我们整个的生命、关系、活动、思维和生活方式,都在挣扎、制造冲突与奋战。意志力和某个欲望对立,也会产生冲突;过往的记忆和当下的真相对立,也会导致冲突;心中的渴望、想要改变的欲望、接受真相和想超越真相,这些都在激发冲突。

27、真正的学校除了要提供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术训练外,尤其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持有一个完整的看法,要帮助他们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光有理论的学习而没有内心的体验,只会导致肤浅的、片面的纸上谈兵。学校的教育要让学生能够思考,不是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思考,而是直接地、真实地思考和体验。

28、生存之所以空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大多数人都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制造自己鹤立鸡群的局面,这迫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寻求孤立。我们想成为财产、妻子、孩子的唯一拥有者,想将那些东西命名为我的,而这种排除的过程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孤立感。由于无人能活在孤立中,所以就有了冲突,而在冲突中,我们就想逃脱,一旦逃脱,就又制造了新的空虚。

29、作为一种暴力,比较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更这个字,因为更这个字总是相对而言的。有了更这个概念,我们就会产生比较的心理,而比较就会引发竞争、野心、矛盾、战争等一系列问题。比如,如果我们反应迟钝,那么我们就希望自己更聪明;如果我们很浅薄,那么我们就希望自己更有内涵;如果我们是无知的,那么我们就希望自己能变得更有知识、更有学问。这种渴望更的心理往往让我们痛苦不堪。这时,许多人就必须通过别人的不幸来提醒自己的幸福,似乎没有别人的受苦和不幸,我们就不能够发现自己的幸福。然而,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难道不是一种残酷的暴力吗?

30、如果努力是为了变得单纯和自知,那么通过它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幸福。因为单纯是对经验、重压和冲突的解脱。通过自知,我们将发现那个想成为、想获得的努力是导致冲突和忧伤的无知行为,这样我们的心智就能够宁静下来,而在这种宁静的状态下我们自然会有富于创造力的生命。

31、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对其有兴趣的人接受得快。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2、只要随便看看周围,我们就可以发现,社会上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染上了面子病。比如,有些人明明不是很有钱,但为了显示自己挣得比别人多,就显摆阔气,制造一个富翁、富婆的形象,全身上下都是名牌,进出高级餐馆,对朋友请吃请喝,还要开着借来的奔驰威风一回;有些人明明发现自己的朋友背信弃义,可为了显示自己的风度,明里还跟人家称兄道弟,把酒言欢,就怕撕破朋友的那张面皮,自己却在心里叫苦;有些人即使和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已经毫无感情,可为了面子,害怕社会议论,还要在众人面前装出恩爱的样子。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自己也常常活在面子的牢笼下。

33、冲突和矛盾是我们生活中另一个活生生的面貌,任何一种不和谐和缺乏爱的行动和思想都会导致冲突和矛盾。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会阻碍他们酌相互了解,因为冲突会阻碍觉知力。越是不了解,就越会有冲突,人类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34、我们需要一场不是基于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转变不是在将来,它只能在现在,一刻接一刻地。只有从内心真正地做出改变并行动起来,我们才能够获得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

35、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为我们描述了当今社会的现代人:他是一个年少有为的商人,当妻子和孩子们还在酣睡时,他已早早起身赶到了办公室。在那里,他的职位是一位大经理,他安排底下员工的各项任务,和形形色色的人通话联系,研究市场行情,然后和那些正在或打算与他交易的人共进午餐,晚上要和另外一些生意场上的人一起吃饭。最后,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和妻子说话,教育孩子,然后上床睡觉,结束一天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和这个社会的现状,忙碌而混乱。世界上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过着类似的生活。

36、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在看到兴趣巨大的正面能量后,我们需要发现自己的兴趣——不是应该感兴趣的事,而是事实上感兴趣的事。应该感兴趣的事,也许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告诉我们的事,也许是我们跟着社会随波逐流做出的选择,也许是那些看起来能让我们名利双收,但除去名利就再也不能使我们增长智慧的事情。事实上,感兴趣的事是那些能让我们发现自我的事情。如果我们对它感兴趣,那么我们不仅会怀着极大的激情和热爱去和它接触,而且还能够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兴趣的引导下,我们的心是完全放松的、自由的,没有任何束缚,也不为欲望和依赖所占据。

克里希那穆提的名言3

1、正确的教育应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还要教会我们如何考察那样做是否值得。如果我们已经清楚了什么是自己爱做的事,并且献上自己的整个生命,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矛盾了。在这种境界里,我们的存在和行为就完全合一了。不执著于文字

2、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长久接受的教育,都是导致暴力产生的条件。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不得不变得具有攻击性。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拼,都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都想获得权力和名望。为了生存,我们必定要斗争,所以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产生暴力的一个诱因。而且,社会习惯把一些行为方式强加在我们身上。我们从小就接受自省其身的教育,这使得我们养成了自我批评的习惯。我们习惯根据一个观念、一个标准、一个理想去行动,这就将我们逼入某一特定的样式中。比如,如果我们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一定会进行自我反省和批评: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自己的方式太暴力?在反省之后,我们就会采取行动将事情往我们期待的方向扭转,这其实就是一种暴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愿,甚至可能将事情推向更糟糕的境地。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批评他人还是自我批评,都不能最终解决暴力问题。

3、要消除绝望,我们先要让绝望从没有希望的定义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先理解希望的含义。

4、面子只是一个虚无的东西,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意象或形象。基于意象的交往并非真正的交往,只有抛弃已有的意象,消除形象,才能建立正确的关系。

5、仇恨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缺乏真正的爱,恨的过程也是不去爱的过程。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制造仇恨,甚至把仇恨误当成爱。而爱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常常和思想交织在一起,然后将自己腐蚀成别的东西。当你想到某个你爱的人时,那个人就变成了令人愉快的感觉、记忆、形象的象征,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爱。因为爱是火焰,它没有思想、嫉妒、敌视、利用等头脑的产物。只要心灵负担着头脑的产物,就必然有恨,因为头脑是仇恨、敌视、对立、冲突的座椅。因为思想总是在竞争,总是在寻求结果、希望胜利,所以它的实现就是快乐,而它的挫折就是仇恨。

6、如果你能抛下所有东西——工作、事业、想法等,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间,学会纯粹地独处,那么你就能远离所有的影响——渴望、占有、消沉、束缚、强制等,从而进入自己的灵魂深处,觉察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拥有并享受单独的愉悦。

7、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孜孜不倦地努力却最终失败。从小到大,我们就被教育要努力学习,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又要努力工作,总之,我们要努力让自己过得幸福。在这种努力思想的激励下,我们埋头苦干,日复一日地工作,我们尊敬上司、乐于助人、积极乐观、处世诚恳,深信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不幸的是,我们又总是为加班、减薪、解聘、信用卡透支、银行催房贷等生活压力所折磨。于是,我们不由得怀疑起来:为何越是勤奋努力,我们就越是会在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挣扎?是不是我们的努力出现了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努力?

8、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基于摆脱空虚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是空虚的、庸俗的、廉价的。为什么?当你觉得空虚时,你希望找个人来帮助你摆脱这种焦灼不安的状态,所以你首先已经在心里确立了一个目的:我是找你来填补空虚的。无论是在和他人交谈的时候,还是在看着他人做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一直都在想:我还空虚吗?我的目的达到了吗?一旦目的没有达到,我们就会和他人产生冲突,会对他人很失望,并拒绝再与他人交往,这种孤立的行为就常常让我们变得更空虚。

9、你肯定有过这种感觉:深夜,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你可能会感到虚无的恐惧。身处人群之中,坐在公交车上或者在一个聚会中,你可能会突然感到彻底的绝望。你感觉周围都是空虚荒芜的沙漠,坐在那里,你感到彻底的空虚、彻底的孤独。你既没有享受到群居的快乐,也没有体验到独处的寂静,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超越孤独。

10、倘若你看清了我们所谓的努力存在的谬误,又具有那么一点觉察的能力,那么你将看到更深层次的真相:努力是一种由不满意激发的斗争过程,它旨在将真正的我改变为我们所希望的我。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努力这种方式来逃避自我,转变和修正自我,这恰恰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自我的表现。因为一个真正知足的人,是一个能够认识自我、能够将正确的意义赋予自我的人,而这才是真正的满足。这样的人所关心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对自我的认识。而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我而非试图去修正或改变自己时,你才能得到满足和宁静。换句话说,当你不需要努力时,你就是够强大了。

11、空虚是一种孤立的过程,是每天人与人关系的产物,因为在关系中,我们有意无意地寻找孤立。只有当我们真正看清我们彼此孤立的关系,以及孤立带给我们的寂寞,并用爱去化解,空虚才会消失。

12、我们都属于社会,社会是所有关系的总和。这个世界如此混乱或秩序井然皆缘自你我的生活方式,因为它原本就是你和我共同创造的。等到没有自我的时候,社会也就不存在了。

13、我们虽然可以和某人有身体上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但很难和他人有精神上的、发自内心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一直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关系。我们和父母、老师、朋友、妻子或丈夫谈话、讨论,但是我们从未真正和他们进行过交流,我们只知道和他们有血缘或者利益关系。当看到父母时,首先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是那些既有的概念、名称、定义,爸爸、妈妈以及那些过去的形象:他们如何把我们抚养成人、他们的音容笑貌等。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以我为出发点的中心视角,在我们和他人之间加入了记忆、形象、词语、概念等内容。如果你对此持怀疑、否定的态度,那么你可以观察~下自己是如何与别人说话的。我们对能够给我们带来利益的人特别有礼貌,而对那些或许会给我们增添麻烦的人粗鲁而轻蔑。比如,当我们身处一个饭局中时,如果一个重要人物进来了,那么我们会立即站起来热情地迎接他,但是,当餐厅的服务人员进来时,我们便毫不在意。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现象,它们无疑都在证明这样一点:无论在什么样的关系中,总会出现一个我的思维,我们根本没有真正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根本没有和对方融为一体,所以我们不能从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14、努力就是获得知识、经验、能力、美德、财产、权力等的过程,它是自我的无止境地实现、扩张、增加,因此它必然会产生冲突。

15、同一个字或词,常常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含义,哪怕再简单的文字,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们也能够作出不同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即使是同一段话,不同的人看了或听了也会有不同的理解。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写道: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看到文字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如果执著于文字,那么我们就会远离真正的观察和觉知。

16、当我们明智地观察痛苦的情形、心理上如何受到痛苦的影响、行动和思想如何受到扭曲的时候,我们才能处理好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哀伤。一颗超越哀伤、没有受伤的心,才是真正的纯真。

17、有矛盾,必然有挣扎奋斗,而这种奋斗是破坏、是虚耗。在那种状态中,除了对抗、斗争和

18、智慧无法在书中寻获,无法加以聚集、背诵、或储存,它是对每天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种种事故的观察和了解。在这个追逐知识的时代,你可知道,一个人的知识并不能代表他的智慧。

19、真正的兴趣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并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因为我们总是什么事都想做,所以我们不容易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很多人都想当工程师、想当经理、想当飞行员、想自己开公司创业、想当出名的演员或大歌星、想当艺术家或画家。我们很难分清:自己到底是真心喜欢这些事情,还是迫于社会压力才对这些事情感兴趣?

20、比较是暴力的众多名目之一,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及痛苦,而且会使人愈陷愈深、难以自拔。在真正的爱中是没有比较的。许多人将幸福简单地理解为:幸福是比较出来的。

21、空虚是一种心理体验。常常感到空虚的人,大多都活得不踏实,他们对人生和生活都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幻想,一直在追求目标却没有将行动落实到生活本身。他们有时感觉非常无聊,但是无法将这种感觉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无法深层次地体会到他们的感受,没有办法顺利地和他们交流、沟通。如果空虚的人自身不付出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那么他们将越来越被空虚的情绪所包围’,从而找不到合适的情感疏导的出口。

22、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要研究每一个孩子,观察他们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们的困难,考虑他们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他们归于某种类别,或将我们认为的他们应该如何加诸他们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让他去顺从、附和。这样做会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从而使其滋生不了解自己的恐惧。

23、真相和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分歧是矛盾的根源,概念和行动之间的间隔也会助长冲突。只有热情和敏感地觉知当下才能停止冲突和矛盾。

24、兴趣能使我们真正爱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就是成功的关键。对于一切事物来说,热爱是最好的动力,它远远超过责任的力量。如果不感兴趣地去做一件事,我们的内心就会有冲突,就不能思考,不会发自内心地去从事它、观察它,与它的接触也是勉强敷衍。然而,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由衷地感兴趣时,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把快乐和自己喜爱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这时,我们的内心就不会矛盾,存在及行动也就得到了统一。总之,做自己喜欢的事,并用最灵活的心智去觉知它、观察它、理解它,然后再产生对它的爱,我们就能够做个真实快乐的人。

25、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在比较中得出结论,而结论会扼杀洞察力。当心灵变得愈来愈爱比较、愈来愈爱占有、愈来愈爱依赖时,我们就创造出了一个模式而且深陷其中,这时,我们就无法从新鲜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如果不消除那些比较,我们的生活就会因为缺乏新鲜感而变得压抑或变得暴力。而无论是在压抑下还是在暴力下,生活都是不会创造幸福和爱的。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全心全意地融入当下的事实中去体验,这样,我们才能看清事情的真实面目,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爱和幸福。非议的伤害

26、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只有在转化为智慧后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人们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必须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慧观,我们必须认识到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灵感的重要性,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观,这样才能真正拥有智慧并获得自由。关系意味着无我

27、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这样才不会导致交往关系产生矛盾和冲突。因为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我们占据了一定的安全地带。一旦这个自我的空间被人触犯,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压抑、不安全,甚至会恼怒起来。因此,亲密无间并不意味着没有空间,依赖、占有、自私自利等都会侵犯关系中的空间,从而导致嫉妒、仇恨、哀伤等种种暴力行为。

28、我们的人际关系被这样的非议弄得十分糟糕。如果存在非议,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了解他人,我们的沟通也会因为存在非议而出现障碍。由于内心存在着对他人的偏见与误解,所以我们不能与他人真诚交流,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否定的、虚假的交流。在扭曲的社会关系里,和谐和爱很难存在。

29、如果足够敏锐,我们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种种混乱和愚昧状态,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现状,那么我们要先改变个人的意识。

30、非议是心神不宁的产物,它是专注和诚实的对立面。兴致勃勃、不怀好意、不辨是非地议论他人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逃避。

31、我们和外界的关系存在冲突,我们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中有冲突,我们自己也和自己存在着/冲突。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形象和真相之间的冲突。若是我们没有找到矛盾和冲突的真相,那么》中突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了解真相是唯一重要的事。真相和应该怎么样之间酌分歧就是;冲突的根源,概念和行动之间的间隔也会助长冲突。真相和形象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追求形象会导致各种冲突、幻觉和虚伪,反之,了解真相却能带我们进入完全不同的心境。

我爱名字网 www.51quming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爱名字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